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亲切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回信温暖亲切、催人奋进,在广大青年学子尤其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荀子曾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又到一年毕业季,广袤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实现价值、施展才华最好的舞台,也是落实国策、改善民生的最终环节,更是社会财富创造的前沿阵地。莘莘学子们,唯有深入广袤基层的高天厚地,在日晒雨淋中褪去青涩,在摸爬滚打中磨练成长,方能追溯寻找到那“甜”味的源头。
甜在“与伟大时代阔步同行的豪迈感”。青春不止风花雪月,更当豪迈向上。步入新时代,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的光荣使命,是祖国和人民的召唤,青年一代当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只有主动投身到广袤基层工作中,才能为社会的美好和谐注入强大暖流;只有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干劲儿,才能在激情奋斗中更好地绽放青春光芒;只有秉承炽热的初心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能够把最宝贵、最美好的青春芳华绽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这份骄傲和自豪又怎能不甜蜜。
甜在“扎根大地沐浴阳光的踏实感”。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我们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基层是一个大课堂,农民是一名好老师。”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来说,广袤农村蕴藏着广博的知识和无穷的智慧,是一部百科全书。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朝气蓬勃的毕业生选择基层,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跟老百姓一起拉拉家常,面对面交流沟通,从中知晓村情、了解民情,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让自己去掉“象牙塔”的娇气,沾上生活实践的“烟火气”。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经历过基层这块“磨刀石”的反复磨练、不断淬炼,必将抛去浮躁和埋怨,在个人成长、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更有底气,这种踏实感和进步感又何尝不甜蜜。
甜在“看枝头结满硕果的收获感”。“看美丽乡村生活,看枝头结满硕果,苦乐酸甜都是难忘收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提到,当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全村村民不论男女老少一早都来院里送行,当时很多村民都哭了。这充分说明梁家河人民对习近平的认可和质朴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是终身难忘。乡村振兴的希望正寄托在广大毕业生身上。以梦为马,方能不负韶华。初入农村的毕业生,有的为村民积极宣传各项政策,有的组织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有的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有的创业示范、带头村民增收致富。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干部和农村群众眼前一亮,让村子因你而年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种收获满满的味道自然而然也是难以言喻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