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上浏览,看到《岁月如歌》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吸引我的是于漪老师。
知道于漪老师的名字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因为上的是师范,学校会给我们播放优秀老师的课堂录像。于漪老师的抒情的声音和温柔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我的内心里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这个美好温柔的教师形象和特级教师的称号。我想,那个时候,包括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年以来我都是不能真正了解她的。
静静地读完《岁月如歌》。如果说于漪老师的岁月是一首歌的话,这首歌对于我来说是首老歌(日寇、新中国成立、大炼钢铁、“”、上山下乡——这些名词我是在历史书里知道的),但是歌声依旧浑厚美好且动人,因为我听到的是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的生命之歌。
作为一个晚辈,我怯于用词语去简单概括于漪老师给我带来的深刻感召力。我只想说,读了《岁月如歌》,对比出了我的渺小。如果是我,在病魔的淫威之下,体会到身体在病魔前的懦弱之后,我会不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理想?会不会有了足够的理由做一点退让和妥协,让身体的生存状态更安适轻松一点?
如果是我,在“”中遭遇了不公平待遇之后,在自己深爱的学生怒斥自己让自己交代怎样“腐蚀学生”的“罪行”甚至侮辱逼杀之后,还有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能不能毫无顾忌毫无防备地继续坚持去说真话做实事?如果是我,在自己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之后在自己已经赢得了公众的赞誉之后,能不能毫无傲慢之心骄躁之气,继续静心地思考自己的不足思考着当前语文教育的困境以期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如果是我,如果是我……假设越多,我越渺小。我很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虽然说,这个时代有新的矛盾冲突有新的社会问题,教育同样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困境,但毕竟,社会的大环境是安定祥和的,教育的环境还是非常自由活泼的,再加上信息交流的便捷和渠道的丰富,这样的条件为一个教育者提供了足够好的平台。
可是,我能做到每一节课都用心用情地去备吗?备一节课用二十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每一篇文章都首先要求自己找准和作者感情的契合点,再思考用什么“点”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我能做到即使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从不重复,时时求新求进步力求完美吗?我能做到每一节课都有深刻的反思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吗?并且让自己的反思可以站得更高,进一步去思考母语教育和语文学科性质的问题吗?
我能做到抓住时间不止步的阅读吗?我能不断反思自己阅读中的不足并用心地进行弥补吗?我能在阅读上既注重传统的面又有个人精深阅读的点的探索吗?我能在阅读上有既关注传统又拓展国外既关注文学又涉足哲学的视野吗?
我能做到抓住时间不停息的写作吗?将思想形成文字,最紧要的一点是这些文字必须有智慧的闪光和思想的结晶,这些,我能做到吗?即使是爱学生吧(我一直自诩自己是爱学生的老师),对比于漪老师,我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吗?我能去与每一个学生交成亲密的朋友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我援助的双手展开我温暖的怀抱吗?我能去分析不同学生口吃的不同原因并作出不同的处理吗?
这样的对比实在是太多,渺小之所以渺小,伟大之所以伟大,事实彰显,不言自明。我知道我不应该用一个生命状态去对比另一个生命状态,因为生命的本质相同但是生命的形式不可能相同。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思考一个问题:热爱之后可以做到什么高度?无疑,热爱是高度的前提,但是仅仅有热爱还不够,还需要有为这份热爱付出的执着地努力。很多人的失败是一生心无所爱,还有很多人的失败是心有所爱却没有为爱付出足够的努力。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样抒写着他的爱。“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挂微笑,因为我对这事业爱得深沉。”在这份事业面前,即使是渺小者啊,也要鼓起足够的勇气,做一番哪怕是微弱的坚持,让自己思考得更多、行动得更多,希望渺小者的岁月也可以是一首清新动人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