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奉的是女娲和伏羲。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女娲果真有其人,是人不是神,她是“山西平阳人”,古籍《淮南子》中也曾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戮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宫前的这幅对联便高度概括了女娲的伟大功绩,“乞黄帝请上骈邀桑林抟土造人、折鳌足戮黑龙积炉灰采石补天”,上联写女娲在桑林中创造人类,下联写女娲折断鳌的四足来支撑天地,杀死黑龙鸷鸟这些猛兽,用炉灰堵塞洪水,采红、黑、蓝、白、黄五种颜色的石头补住裂开的天洞,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并且从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拯救了人类,人类才能安安稳稳的生活,这是女娲伟大的功绩。从大量的中国神话传说和有关女娲活动的遗迹断定,女娲的确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是当时部落的一位女英雄,因为她功德无量,被后世一直尊奉为“娲皇圣母”,渐渐地把她神化起来,才赋予她神的形象。自唐代以来,历代皇帝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女娲娘娘寿诞之日,也会亲自或让大臣到各地女娲宫朝拜祭祀。
最初记载女娲名字的典籍有:《楚辞》、《礼记》和《山海经》,这些都是战国或秦汉时代的论著。女娲和伏羲二名并称则始于西汉《淮南子》。根据古书的记载,伏羲氏是在隧人氏之后,神农氏之前。神农氏是我们农业的始祖,是农神。伏羲氏当时是以守猎、采集、渔猎经济为主。伏羲长大以后,经过多年观察,了解了自然万物,有一天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风的声音,于是画出了八卦,用八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利用八卦进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显示。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是“先天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