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就是西柏坡纪念馆了。它是1976年开工,依自然山势而建,分上下两个四合院,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纪念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30周年时对外开放,以后陈列展览曾在1993年、1996年、1998年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在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主题陈列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整个陈列共分12个展室(含前厅、序厅),以平山人民光辉的抗日斗争为铺垫,解放战争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同时将建国后社会各界参观瞻仰西柏坡和在这里举行的重大活动等情况进行展示。
前厅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巨型喷绘片是1948年时西柏坡村的原貌。近处有围墙的院子便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大院。西柏坡位于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下,当时全村百十来户人家,滹沱河擦村而过,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这一带曾被聂荣臻元帅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为首的中央工委先期进驻西柏坡村,在村子的东头借用了一部分民房,自己动手又盖了一些,弯弯曲曲围起了一道围墙,自然形成了一个院落,对外称"工校"或"劳大",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任校长,朱总司令被称为朱校董。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军工生产、经济建设和华北地区的解放战争,为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奠定了基础。
1948年5月,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照片上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八个大字是1988年11月黄镇将军参观时给西柏坡的题词。
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照片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揭示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序厅光荣的平山
重点介绍平山概况,交待党中央、毛主席来西柏坡的历史背景。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的西部,东临华北平原,西依太行山,县城距省会石家庄40公里,交通便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平山县地理位置图)。平山县境内河流众多,而以滹沱河干流最为出名,它源自山西繁峙,贯穿全县。滹沱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早在1931年党组织就在平山县的霍宾台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于光汉、粟再温、王昭是平山县党组织早期的创建人和卓越的领导人。
1937年"七七"事迹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两千余人奔赴晋东北,开展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平山县位于晋察冀边区南部,是晋察冀边区有名的抗日模范县,从1939年到1943年初,除一年外近三年半时间里,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等党政军首脑机关就驻扎在这里。聂荣臻、贺龙、彭真、关向应、王震、黄敬、陈伯钧和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长期战斗生活在平山。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平山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战斗集体。
优越的地理位置、富足的物产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平山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而且为以后中央工委、中共中央的移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展室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以及解放区的土改运动。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18日,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3月29日,到达清涧县枣林沟。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决定将党中央分为两部分:即中央前委、中央工委。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并直接指挥西北我军作战。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向华北地区转移,负责中央委托的日常工作。4月11日,中央又决定组成以叶剑英为书记的中央后方委员会。7月12日,以刘少奇为书记,朱德为副书记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正式成立。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组织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